近年來,得益于大家健康意識的提高和醫療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胃腸鏡檢查。
檢查結束后,當患者看到胃腸鏡及病理報告單上各式各樣的診斷結果,很多人會對下一步的處理策略產生疑問,到底需不需要復查或者治療呢?
今天,我們就先帶大家來看看如何進行胃鏡隨訪。
01 為什么需要隨訪?
隨訪有助于醫生對病情進展進行評估,判斷治療效果并制定下一步的診治策略??梢哉f,隨訪是對疾病的診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一定要重視隨訪的作用。
02 什么樣的病人
需要胃鏡隨訪?
胃鏡隨訪,顧名思義,其實就是定期作胃鏡復查。那么什么樣的患者需要定期復查呢?
1.胃鏡病理提示存在病變的患者。2.胃鏡治療后需要復查的患者。3.胃鏡病理結果正常但是存在危險因素的患者,如存在胃癌家族史,不良生活習慣如飲酒、吸煙、高鹽飲食等。
03 如何制定隨訪策略?
確定需要隨訪之后,如何制定隨訪的時間間隔呢?
根據一:活檢病理報告
活檢病理報告上的常見的診斷分類為:慢性炎癥、活動性、萎縮、腸化、異型增生,程度從輕到重分為:-/+/++/+++。目前已有一些指南對于隨訪的策略做出了說明。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
活檢有中、重度萎縮并伴有腸化生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需1年左右隨訪1次,不伴有腸化生或上皮內瘤變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酌情內鏡和病理隨訪。
歐洲胃癌前病變管理指南(2019)
1.重度萎縮患者每3年接受一次胃鏡隨訪,其中伴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可每1-2年接受一次隨訪。
2.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每3-5年接受一次胃鏡隨訪。
對于有異型增生的患者往往存在腫瘤性病變,需要在短期內進行內鏡精查(包括圖像增強內鏡、放大內鏡、色素內鏡等)進一步評估,從而制定下一步的診療計劃。
根據二:內鏡醫生的評估
那么只要根據病理報告就能知道是否需要隨訪嗎,當然不是!因為活檢僅僅是局部的,不能代表整個胃的情況,這需要專業的內鏡醫生根據多種因素綜合判斷,制定合理的隨訪時間間隔。
①OLGA/OLGIM分期
萎縮程度和范圍國際萎縮小組提出萎縮和腸化生的程度、范圍的分期分級標準,即OLGA/OLGIM分期系統,該分期有利于胃癌風險分層。
②胃鏡下表現
雖然指南根據活檢病理結果對隨訪策略進行了指導,但是內鏡醫生的內鏡下評估仍是最重要的環節沒有之一,在胃鏡下可以對胃黏膜有最為直觀的評估,不僅可以判斷萎縮的程度和范圍,還可以判斷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狀態或除菌的治療效果,并且是內鏡醫生決定了活檢部位。這些都能對制定隨訪策略有較大的幫助。
根據三:胃癌篩查評分系統
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草案)(2017)
胃癌篩查評分系統(表1),該系統包含5個變量,總分0~23分,根據分值可將胃癌篩查目標人群分為3個等級:胃癌高危人群(17~23分),胃癌發生風險極高;胃癌中危人群(12~16分),有一定胃癌發生風險;胃癌低危人群(0~11分),胃癌發生風險一般。
根據不同危險人群提出早期胃癌篩查建議
總之,如果胃鏡檢查提示存在萎縮、腸化、異型增生等,切莫慌張,沒必要短時間內多次反復胃鏡檢查,謹遵醫囑進行胃鏡精查、隨訪或者治療即可;而如果胃鏡檢查病理結果正常,也不能過于高枕無憂,尤其是年齡較大、存在危險因素的患者,還是要根據內鏡醫生綜合判斷進行內鏡隨訪。